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3:41 点击次数:108
最新的育儿补贴政策公布后,我们翻查社交媒体发现,有的评论称“给再多钱也不敢生”,有的评论认为“有补贴就是好事”。
争论激烈的根源在于生育问题已不可回避,这是全球各国的生育率变化曲线。
2023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,意味着每个育龄妇女平均仅生育一个孩子。而国际共识是,总和生育率需达到2.1才能维持人口数量不下降。
这次罕见的全国性补贴引发全民大讨论:一年3600元、三年10800元的补贴,到底能不能刺激生育?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唯一答案,因为补贴标准统一,但现实差异远超想象。
为理解一年3600元育儿补贴的实际意义,我们整理了几组数据。
在中国,养孩子要花多少钱?
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估算,在中国将一个孩子从零养到17岁,平均需花费53.8万元。本次生育补贴政策三年总计发放10800元,仅相当于养育总成本的2%,只能补上零头。
不同地区,补贴帮助有多大?
但若聚焦养娃前三年,每年3600元对不同地区人群的帮助差异有多大?我们对比了全国不同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对应总和生育率。
收入最高且总和生育率最低的上海,一年3600元仅相当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.2%;而在甘肃,这一金额相当于多出14.4%的可支配收入。
不同收入水平,补贴意义有多大?
但仅看地区差异仍不全面,育儿补贴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意义又有何不同?
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,按全国居民收入五等分划分:收入最高的前20%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809元,3600元仅相当于该群体收入的3.6%。
而收入最低的20%群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42元,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,相当于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超过1/3。可见,统一的育儿补贴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分量大相径庭。
多位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的学者,其中黄文政近期指出,本次育儿补贴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巨大转折,具有重要正面意义。
但他担忧:若补贴发放后出生人口仍持续萎缩,可能引发“补贴无效”的质疑,进而得出“不该继续补贴生育”的错误结论。
据政府信息,今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约900亿元预算用于育儿补贴;对比来看,去年中央财政曾安排1500亿元国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。
黄文政认为,初期补贴力度较小可理解,但要有效解决低生育率问题,需将补贴力度提升几十倍,达到GDP的3%-4%(约每年4万-6万亿元)甚至更高。
具体到单个孩子,可能需要每月补贴2000元,从0岁发放至16岁甚至18岁。
面临人口问题的不止中国。晚点对话韩国学者张庆谢时,他回顾:1990年代韩国遭遇金融危机后,政府鼓励家庭自行承担养育、照顾责任,不求国家援助。
待韩国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,政府虽呼吁年轻人结婚生育,却仍对福利制度避而不谈。他认为,问题根源恰恰在于福利制度的缺失。
黄文政持有类似观点:养孩子的金钱、时间、精力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,但其产生的巨大价值(如未来的劳动、消费、创新、税收)却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享有。这种“付出-回报”的错位,需要通过足够的社会补偿来纠正。
本次补贴能否刺激生育尚无答案,但它已推动全社会正视年轻人的生育困境——这是补贴已产生的重要作用。
上一篇:读书思考|不管在哪里上班, 没钱没背景, 记住这5个教训
下一篇:没有了